在线咨询 服务热线 扫一扫了解咨询 回到顶部

服务热线

15551539393

药材种苗的供应与求购

药材种苗价格咨询服务

药材种苗的种植技术

微信订阅号

欢迎来到意之联药材种苗网

全国农技中心印发《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方案》


2021-06-29 10:07:54   作者: 赵玉   10034次浏览   加入收藏  

由全国农技中心作为技术集成与指导单位,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作为技术支持单位的《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方案》近日下发各省,旨在加强顶层设计,引导各省开展生态种植技术模式总结,全面提升道地药材生产水平。

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方案

一、目的意义

中药材在我国贫困地区广泛种植,是农村贫困人口种植业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。由于多数中药材人工驯化栽培历史较短,种植理论和生产模式集成研究不足,规模化种植主要依赖大田作物种植经验,过分追求产量,质量良莠不齐。目前,95%以上人工栽培地区土壤连作障碍严重,病虫害频发高发,化肥农药施用不合理,对主产区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,药材质量安全也难以保障。因此开展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,对提升中药材生产技术水平和药材质量,保障生态环境安全,促进道地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
二、技术概述

主要包括中药材生态栽培、绿色防控、化肥减施等技术。通过技术示范推广解决中药材生产连作障碍严重、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。

三、目标任务

(一)总体要求

创建一批优质生态栽培技术集成示范区,因地制宜示范推广可操作、易推广、能复制的集成技术,建立中药材生态栽培标准、模式和体系,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,提升中药材质量,引导中药材产业向产出高效、产品安全、资源节约、环境友好的方向健康可持续发展。

(二)示范区域

按照《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(2018-2025)》要求,根据产业基础、生态条件和技术力量,采取自愿原则,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示范点。

(三)项目目标及效益

1.项目目标

(1)各地示范点结合本地生态环境、种植种类及茬口确定适宜的生产技术路线,制定技术方案。

(2)各地按照方案、结合实际,开展单项技术试验及多项技术集成、示范与推广,示范结束后,提交单项技术试验报告和集成技术总结,并制定适宜本地的技术规程、标准或模式。

(3)在生长关键环节,适时组织技术现场示范与观摩活动,并结合农技推广项目,组织多层次、多样式的技术培训,提高技术到位率。

2.效益

示范结束后,各示范点内实现化肥用量减少10%以上,化学农药用量减少15%以上,产品质量合格率达99%以上,亩均产值增收10%左右。

(四)预期社会效益

通过试验示范与集成推广,建立不同区域、不同茬口的中药材生态栽培技术模式,提升中药材品质和产品市场竞争力,带动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,助力乡村振兴。

(五)预期生态效益

通过倡导生态栽培,减少化学肥药使用量,减少水土流失,减轻面源污染,提升农产品品质,从而达到中药材安全生产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。

四、技术要点

(一)生态种植模式

基于中药材品种的生长特性和原生境,示范推广中药材间套作栽培、轮作栽培、林下栽培、仿野生栽培等系列生态种植模式,逐步构建中药材资源节约、环境友好的生态栽培方式,促进中药材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。

1.间套作栽培。根据中药材生长特性、当地气候、土壤、耕地条件,因地制宜,选择合理的农作物或中药材进行组合,主要包括药粮、药药、药蔬、药牧等间套作生态种植技术。如“鱼腥草-玉米”间套作模式、“黄柏-芍药”间套作模式、“药用牡丹-朝天椒”间套作模式、“当归-牧草”间套作模式等。

2.轮作栽培。改变中药材传统栽培方式,由一茬变多茬,由连作变轮作,有效缓解中药材连作障碍。选用适合作物和中药材合理轮作,主要包括水稻-中药材水旱轮作、小麦/牧草-中药材轮作等种植模式。通过采用茬口选择、适时移栽、稻草还田、保护性耕作等技术,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物理性质、消除次生潜育化、减少病虫草害、减少土壤中有毒物质积累,消减中药材轮作障碍。

3.林下栽培。开展中药材林下栽培,有助于充分利用林荫空间、光、温度、水分及营养物质等自然资源,增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,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。通过选地整地、种子育苗、移苗定植以及最佳遮阴度优选等技术,有效提高中药材质量,林下腐叶土和落叶能起到增肥、保湿、抗病虫等多重作用,有效减少农药、化肥的施用量。林下栽培模式主要适用于喜湿耐荫的藤、草本或者灌木类中药材,如三七林下栽培、石斛林下栽培、贝母-厚朴林下栽培、苍术-杜仲林下栽培等种植模式。

4.仿野生栽培。模拟中药材自然生境的栽培方式,通过确定中药材适宜生境、筛选优良种源、开展种植抚育、选择最佳采收时间等。遵循自然的本来面貌,不采用化肥农药,不刻意除虫除草,节约人力物力。充分利用林地、丘陵、草原等资源因地制宜进行仿野生抚育,节约土地成本。将“人种天养”与人工育苗、活树附生栽培、腐熟杂草还地、科学肥水管理、病虫害综合治理等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,最大限度提升中药材质量。

(二)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减药增效技术

贯彻“预防为主,综合防治”的植保方针,选用农业防治、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法,结合秸秆覆盖等技术,避免使用化学农药防治。

1.农业综合防控技术。增加田间生物多样性,采用间套作等生态种植模式,有效阻隔中药材病虫害的互相接触和传染,增加天敌的种类及丰富度,使病虫害总体为害水平显著降低。同时采取选用抗病虫品种、繁育无病虫壮苗、有机肥充分腐熟、植株间通风透光、及时清除病害植株、注意排水降湿、科学水肥管理等措施,达到化学农药减量使用。采用秸秆覆盖防草技术,通过水稻、玉米等秸秆还田,增加土壤湿度,有效抑制杂草生长。

2.物理防控应用技术。使用粘虫板实现对蚜虫等害虫的有效防控;放置太阳频振式杀虫灯等设备,有效防治桃小食心虫等害虫;铺设捕鼠夹、诱饵陷阱、无线电波驱鼠装置等防治东北鼢鼠、花鼠等鼠类;用生石灰对绿霉进行防治。

3.生物防控应用技术。利用放线菌、木霉菌等拮抗微生物防治中药材植物病原菌。针对中药材上高发的害虫,应用天敌及生物农药防控技术,在蚜虫及木虱发生初期释放瓢虫、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及绿僵菌防治蛴螬等。根据不同防治对象选择专用类型的性诱剂,在害虫发生早期、虫口密度较低时开始使用。

(三)化肥减施增效技术

针对化肥长期使用造成土壤板结、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,选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、秸秆还田技术、水肥一体化等技术,增施有机肥,减少化肥施用。

1.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。采用“有机肥+化肥”技术模式,在中药材种植前期,采用沟施或者穴施的方法施足基肥,适度翻耕,将肥料与土充分混匀。基肥施肥类型主要包括有机肥、土壤改良剂、中微肥和复合肥。

2.测土配方施肥技术。以土壤检测和作物生长需肥规律为基础,把控施肥时期、肥料种类、施肥比例、施肥量等环节,解决作物生长需肥和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,提高作物产量,减少化肥施用量。

3.秸秆还田技术。应用秸秆还田技术,秸秆腐烂后形成腐殖质,以草养田,提高土壤肥力,维持土壤有机质的平衡,增加土壤养分,改善土壤团粒结构,增加微生物多样性和优化农田生态环境,改良后的土壤更加适合中药材生长。

4.水肥一体化技术。水肥一体化技术适用于有井、水库或者蓄水池等固定且水源充足、水质良好的地方。按照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需肥规律,选择液态或者可溶性好的固态肥料,与灌溉水混合,搅拌成液肥,有效解决肥效发挥慢的问题,提高肥料利用率。

五、任务分工

(一)组织方式

成立中药材生态栽培技术集成示范协作组,具体由参加示范的省(区、市)农技推广部门、从事中药材栽培的科研单位和绿色生态物化产品企业等组成。

(二)试验研究

试验研究主题由参加示范的省(区、市)根据自身优势和资源禀赋自定,报我中心备案,分年度按期完成。

(三)集成配套

示范期间,参与示范有关省结合本省情况,根据上述技术因地制宜进行集成示范,探索中药材生态栽培技术模式,并集成示范推广技术规程1-2个。

六、保障措施

(一)提高思想认识

全国农技中心作为项目技术集成与指导单位,加强顶层设计,科学制定方案,明确各省项目具体负责人,充分调动科研单位、推广单位和物化企业等部门主动性和创造力,积极参与技术试验示范过程,通过整合现有技术和项目资源,加大示范推广范围和力度。

(二)强化技术支撑

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作为技术支持单位,围绕困扰中药材生产的瓶颈技术开展技术攻关和研究,强化技术支撑,形成技术合力。通过中药材生态栽培技术、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减药增效技术、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等综合配套措施,实现各技术整合,共同提升中药材质量安全和绿色生产水平。

(三)扩大宣传影响

认真总结示范推广中的好经验好做法,注重典型带动,推广先进经验,充分利用报刊、广播、电视、网络、培训、观摩、论坛等宣传途径,全方位、多角度、立体化宣传推广中药材生态栽培技术,扩大社会影响。




标签:中药材种植 农机推广 林下栽培 仿野生

本文为意之联药材种苗网(www.yl10018.com)转载文章,若文章作者或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,认为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致电:0558-5119971。